列子故事選註
郝洪濤
列子(公元前450-公元前375年),戰國時期鄭國人,名禦寇,道家代表人物之一。
列子主張清靜無為。其學說本於黃帝老子,歸同於老子莊子,是介於老莊之間的傳承人物。列子不求名利,清靜修道,隱居四十年;聚眾講學,弟子甚眾。
《列子》是列子、列子弟子及列子後學著作的匯編。今本《列子》八篇,由哲理散文、寓言故事、神話故事、歷史故事組成。故事題材廣泛,反映睿智和哲理,有些很有教育意義。現選註十則,供讀者鑒賞。
一、愚公移山
[解題]
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,選自《列子·湯問》。
太形、王屋二山⑴,方七百裏,高萬仞。本在冀州之南⑵,河陽之北⑶。
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懲(苦於)山北之塞(阻塞),出入之迂(曲折、繞遠)也,聚室而謀,曰:“吾與汝畢力平險,指通豫南⑷,達於漢陰⑸,可乎?”雜然相許(紛紛表示贊成)。其妻獻疑(提出疑問)曰:“以君之力,曾不能損魁夫之丘⑹,如太形、王屋何?且焉置土石?”雜曰:“投諸渤海之尾,隱土之北⑺。”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(三人),叩石墾壤,箕畚運於渤海之尾。鄰人京城氏之孀妻(寡婦)有遺男(遺腹子),始齔(剛剛換牙),跳往助之。寒暑易節,始一反焉(才回家一趟)。
河曲智叟笑而止之。曰:“甚矣汝之不惠(聰明)!以殘年余力,曾不能毀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”北山愚公長息曰:“汝心之固,固不可徹(頑固得不開竅),曾不若孀妻弱子。雖我之死,有子存焉;子又生孫,孫又生子;子又有子,子又有孫;子子孫孫,無窮匱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河曲智叟亡以應。
操蛇之神聞之⑻,懼其不已也,告之於帝。帝感其誠,命誇蛾氏二子負二山⑼,一厝(放置)朔東⑽,一厝雍南⑾。自此,冀之南,漢之陰無隴斷焉(再無高山阻隔)。
[註釋]
⑴太形:太行山,今山西、河北兩省交界處。王屋山在今山西省陽城縣西南。
⑵冀州:古九州之一,包括今河北、山西、河南黃河以北和遼寧遼河以西地區。
⑶河陽:黃河北岸。一說為古縣名。
⑷ 豫南:豫州南部,今河南一帶。
⑸ 漢陰:漢水南岸。山之北、水之南為陰。
⑹ 魁父:小山名。在今河南省。
⑺ 隱土:傳說中的地名。
⑻ 操蛇之神:神話中的山神。
⑼ 誇蛾氏:傳說中的大力神。
⑽ 朔東:北方東部。
⑾ 雍:雍州,現陜西、甘肅東部。
[賞析]
(一)比喻十分堅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、不怕犧牲的鬥爭精神。
(二)愚公精神感天動地,應該大力弘揚。一張藍圖繪到底,一代接著一代幹。
(三)愚公不愚,智叟不智。故事情節完整,生動有趣。
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,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閉幕。毛澤東在閉幕詞中講述了“愚公移山”的寓言故事。並指出:“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,一座叫做帝國主義,一座叫做封建主義。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,要挖掉這兩座山。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,一定要不斷地工作,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。這個上帝不是別人,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。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,有什麽挖不平呢?”(《毛澤東選集》第三卷第1102頁)
徐悲鴻在一九四O年左右畫過三幅《愚公移山》,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,鼓舞人民大眾爭取最後的勝利。
“愚公移山”已為成語。
二、薛譚學謳
[解題]
這則寓言選自《列子·湯問》。
薛譚學謳(歌唱)於秦青⑴,未窮青之技,自謂盡之,遂辭歸。秦青弗止,餞於郊忂(餞行於城外的大路上),撫節悲歌,聲振林木,響遏(阻止)行雲。薛譚乃謝求反(返),終身不敢言歸。
秦青顧謂其友曰:“昔韓娥東之齊⑵,匱(缺)糧,過雍門(齊國的城門),鬻歌假食(賣唱求食)。既去而余音繞梁欐,三日不絕,左右以其人弗去。過逆旅(客店),逆旅人辱之。韓娥因曼聲哀哭,一裏老幼悲愁,垂涕相對,三日不食。遽而追之。娥還,復為曼聲長歌,一裏老幼喜躍抃舞,弗能自禁,忘向之悲也。乃厚賂發之(贈送豐厚的財物)。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、放(效法)娥之遺聲。”
[註釋]
⑴ 薛譚、蘇青:古代秦國的歌唱家。
⑵ 韓娥:古代韓國的女歌手。
[賞析]
(一)學海無涯,藝無止境。
(二)人們要精通一門技術,必須堅持不懈、勤學苦練,決不能驕傲自滿,半途而廢。
(三)人民喜歡音樂,生活中不能沒有音樂。
成語“繞梁三日”出自這則寓言故事。
三、兩小兒辯日
[解題]
這則寓言故事選自《列子·湯問》。
孔子東遊⑴,見兩小兒辯鬥⑵。問其故。
一兒曰:“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⑶,而日中時遠也。”(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離人近,而到了中午就離人遠。)
一兒以日初出遠,而日中時近也。
一兒曰:“日初出大如車蓋,及日中,則如盤盂;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?”
一兒曰:“日初出滄滄涼涼,及日中如探湯(到中午熱得像伸手到湯鍋裏一樣),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?”
孔子不能決也(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)。
兩小兒笑曰:“孰為汝多知乎?(誰說你知識豐富呢?)”
[註釋]
⑴孔子:(公元前551-前479年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時魯國人。我國古代的思想家,教育家,儒家學派的創始人。
⑵ 辯鬥:爭辯。
⑶去:離,距離。
[賞析]
(一)兩小兒善於觀察,說話有理有據,體現了小孩子強烈的求知欲。
(二)體現了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。孔子曾對子路說過:“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”(《論語·為政篇》)
(三)宇宙間未被人認識的事物很多,需要人們不斷地去探索。認識宇宙,永無止境。
四、高山流水
[解題]
這則寓言故事出自《列子·湯問》。
伯牙善鼓琴⑴,鐘子期善聽⑵。伯牙鼓琴,誌在登高山。鐘子期曰:“善哉!峨峨兮若泰山!”誌在流水。鐘子期曰:“善哉!洋洋兮若江河!”伯牙所念,鐘子期必得之⑶。
伯牙遊於泰山之陰(北麓),卒逢暴雨⑷,止於巖下,心悲,乃援琴而鼓之。初為霖雨之操,更造崩山之音。曲每奏,鐘子期輒窮其趣。伯牙乃舍琴而嘆曰:“善哉,善哉,子之聽夫!誌想象猶吾心也。吾於何逃聲哉⑸?”
[註釋]
⑴伯牙:俞伯牙,春秋時楚國人,在晉國做官,著名音樂家。
⑵鐘子期:春秋時楚國漢陽人。
⑶ 必得:必定領會。
⑷卒:同“猝”,突然。
⑸逃:隱匿。
[賞析]
(一)寓言比喻知己或知音,也比喻樂曲高雅精妙。“高山流水”已為成語。
(二)成語“知音”即源於此。
(三)原載《呂氏春秋·本味》。明代馮夢龍把它改寫成話本《俞伯牙摔琴謝知音》,收在《警世通言》中。
(四)知音難覓。唐代孟浩然詩雲:“知音世所稀。”南宋嶽飛詞雲:“欲將心事付瑤琴,知音少,弦斷有誰聽?”魯迅贈瞿秋白的條幅: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,斯世當以同懷視之。”
五、杞人憂天
[解題]
選自《列子·天瑞》。已為成語。
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⑴,身亡所寄,廢寢食者。又有憂彼之所憂者,因往曉之⑵,曰:“天,積氣耳,亡處亡氣(沒有一處沒有氣)。若屈伸呼吸,終日在天中行止,奈何憂崩墜乎?”
其人曰:“天果積氣,日月星宿,不當墜耶?”曉之者曰:“日月星宿,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,只使墜(即使落下來),亦不能有所中傷。”
其人曰:“奈地壞何(那地塌陷怎麽辦)?”曉者曰:“地積塊耳,充塞四虛,亡處亡塊(沒有一處沒有土塊)。若躇步跐蹈,終日在地上行止,奈何憂其壞?”
其人舍然(如釋重負)大喜,曉之者亦舍然大喜。
[註釋]
⑴杞國:古國名,在今河南杞縣。
⑵曉:開導,曉喻。
[賞析]
(一)寓言比喻完全沒有必要、沒有根據的憂慮和擔心。
(二)唐代李白詩《梁父吟》中“杞國無事憂天傾”用了這一典故。清代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二十七回:“杞人憂天,伯慮愁眠。”
(三)一九七O年八月三十一日,在黨的九屆二中全會上,毛澤東寫了《我的一點意見》,其中說:“至於無產階級的天下是否會亂,廬山能否炸平,地球是否停轉,我看大概不會吧。上過廬山的一位古人說‘杞國無事憂天傾’,我們不要學那位杞國人。”
六、歧路亡羊
[解題]
出自《列子·說符》,已為成語。
楊子之鄰人亡羊⑴,既率其黨(帶領親族),又請楊子之豎(童仆)追之。
楊子曰:“嘻!亡一羊何追者之眾?”
鄰人曰:“多歧路(因為有許多岔路)。”
既反(返),問:“獲羊乎(找到羊了嗎)?”
曰:“亡之矣(找不到啦)。”
曰:“奚亡之(怎麽會找不到呢)?”
曰:“歧路之中又有歧焉,吾不知所之,所以反也。”
楊子戚然變容,不言者移時⑵,不笑者竟日⑶。
門人(弟子)怪之,請曰:“羊,賤畜,又非夫子之有,而損言笑者,何哉?”
楊子不答。門人不獲所命(弟子猜不透先生心裏想的是什麽)。”
[註釋]
⑴ 楊子:名朱,戰國時魏國著名學者。亡:丟失,走失。
⑵ 移時:好長時間。
⑶ 竟日:整天、整日。
[賞析]
(一)寓言比喻事物復雜多變,方向不明確,會誤入歧途。
(二)在學習、工作、社會生活中必須克服盲目性,明確方向,精準施策。
(三)寓言深刻高妙、生動有趣。
七、誇父追日
[解題]
古代神話,同“誇父逐日”。出自《列子·湯問》。《山海經·海外北經》亦有記載,內容相同。已為成語。
誇父不量力⑴,欲追日影,逐之於隅谷之際⑵。渴欲得飲,赴飲河、渭⑶。河渭不足,將走北飲大澤⑷。未至,道渴而死。棄其杖,屍膏肉所浸,生鄧林⑸。鄧林彌廣數千裏焉。
[註釋]
⑴ 誇父:神話故事中的人物。
⑵隅谷:古代傳說中日落之處。
⑶河渭:黃河、渭水。
⑷ 大澤:大湖,在雁門以北。
⑸鄧林:桃林。
[賞析]
(一)故事表現了中國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決心。
(二)晉·陶淵明《讀山海經十三首(其九)》:
誇父誕宏誌,乃與日競走。
俱至虞淵下,似若無勝負。
神力既殊妙,傾河焉足有?
余跡寄鄧林,功競在身後。
這是對誇父追日的深情禮贊。
(三)毛澤東在《矛盾論》中論述矛盾互相轉化時,分析了許多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。其中提到“誇父追日”。
八、疑鄰盜斧
[解題]
懷疑鄰居偷了自己的斧子。故事出自《列子·說符》。《呂氏春秋·有始覽·去尤》亦有記載,內容相同。已為成語。比喻沒有根據地胡亂猜疑。
人有亡(丟)鈇者⑴,意其鄰之子⑵,視其行步,竊鈇也;顏色(神色),竊鈇也;言語,竊鈇也;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。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⑶(不久他去挖土時找到了自己的斧子)。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,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。
[註釋]
⑴鈇:通“斧”,斧子。
⑵意:懷疑。
⑵ 抇:通“搰”,挖掘。
[賞析]
語言簡潔,故事生動。形容做人做事要看事實,重證據,不能憑空猜想。
九、九方臯相馬
[解題]
選自《列子·說符》。
秦穆公謂伯樂曰⑴:“子之年長矣,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(後代中有沒有能派去選擇良馬的人呢)?”
伯樂對曰:“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。天下之馬者(天下無雙的寶馬),若滅若沒,若亡若失,若此者絕塵弭轍⑵。臣之子皆下才也,可告(教)以良馬,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。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者⑶,有九方臯⑷,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。請見之。”
穆公見之,使行求馬。
三月而反(返)報曰:“已得之矣,在沙丘⑸。”
穆公曰:“何馬也?”
對曰:“牝而黃(一匹黃色的母馬)。”
使人往取之,牡而驪(卻是黑色的公馬)。
穆公不說(悅),召伯樂而謂之曰:“敗矣,子所使求馬者!色物、牝牡尚弗能知,又何馬之能知也?”
伯樂喟然太息曰:“一至於此乎(竟然達到這種境界)!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(這正是他比我高明何止千萬倍的地方)。若臯之所觀天機也⑹,得其精而忘其粗,在其內而忘其外;見其所見,不見其所不見;視(觀察)其所視,而遺其所不視。若臯之相者,乃有貴乎馬者也。”
馬至,果天下之馬也。
[註釋]
⑴秦穆公:春秋時秦國國君。姓贏,名任好。伯樂:名孫陽,秦國相馬專家。
⑵絕塵弭轍:奔馳地面不沾塵土,車馬過處不留痕跡。弭:消除。
⑶ 擔纆薪菜:挑擔拾柴。纆:繩。菜:通“采”,拾取。
⑷ 九方臯:春秋時善於相馬者。
⑸ 沙丘:地名。
⑹ 天機:天賦品性。
[賞析]
(一)故事情節完整,寓意深刻。說明觀察事物要註重本質,而不是表面現象。
(二)徐悲鴻於1931年創作國畫《九方臯》,意境高古,有“思接千載”之感,又具有現實意義。
(三)成語“牝牡驪黃”出自這個故事。
十、偃師獻技
[解題]
這則寓言故事出自《列子·湯問》。
周穆王西巡狩(西行巡視)⑴,越昆侖,不至弇山⑵,反(返)還,未及中國(中原),道有獻工(獻藝)人名偃師⑶,穆王薦(接見)之,問曰:“若有何能?”
偃師曰:“臣唯命所試。然臣已有所造,願王先觀之。”
穆王曰:“日(改日)以俱來,吾與若俱觀之。”
越日(第二天)偃師謁見王。王薦之,曰:“若與偕來者何人耶?”
對曰:“臣之所造能倡者⑷。”
穆王驚視之,趣(趨)步俯仰,信人(真人)也。巧夫顉(按下)頤(臉頰),則歌合律;捧其手,則舞應節。千變萬化,惟意所適。王以為實人也,與盛姬內禦並觀之。技將終,倡者瞬其目而招(勾引)王之左右侍妾。王大怒,立欲誅偃師。偃師大懾(恐懼),立剖散(拆開)倡者以示王,皆傅會(組合)革、木、膠、漆、白、黑、丹、青之所為。王諦料(仔細檢查)之,內則肝、膽、心、肺、脾、腎、腸、胃,外則筋骨、支節、皮毛、齒發,皆假物也,而無不畢具者。合會復如初見。王試廢其心,則口不能言;廢其肝,則目不能視;廢其腎,則足不能步。
穆王始悅而嘆曰:“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?”詔貳車(隨從車輛)載之以歸。
夫班輸(魯班)之雲梯,墨翟(墨子)之飛鳶,自謂能之極也。弟子東門賈、禽滑釐聞偃師之巧以告二子,二子終身不敢語藝,而時執規矩(卻時時拿著規矩在研究)。
[註釋]
⑴ 周穆王:西周國王,名姬滿,昭王之子。
⑵ 弇山:崦嵫山,古代指日落之處。在今甘肅天水境內。
⑶ 偃師:傳說中的能工巧匠。
⑷ 倡:能歌善舞的藝人。
[賞析]
(一)這是寓言故事,也是中國2300多年前的科幻小說。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描繪了一個能歌能舞的機器人。懸念叠起,引人入勝。
(二)社會在前進,科學在發展。古代許多神話如今已變為現實。
二0二0年六月十六日於蘭州